找到相关内容192篇,用时2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格鲁派的密法辨析与修正

    瑜伽。宗喀巴说:“下三部与般若波罗蜜多乘的快慢差别,是由依止诸本尊瑜伽和念诵之咒力获得多种共同成就;把佛菩萨的摄受加持作为方便,速能圆满大菩提。无上瑜伽部的快速差别,生起次第有诸多深奥之处,非下三部...兼顾了各方面的因素。  一、密法判别  一切佛法总摄为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,大小二乘是入修佛法之门,“依彼二增上,所说二种法,即名大小乘藏”。格鲁派是根据大小乘佛教的方便判别的,并非以见区分,“犹如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2449103.html
  • 阿底峽《菩提道灯》內容研究

    密乘,而以显乘为基础。依显乘的方式,需先归依,然后发起菩提心。归依应先供养十方诸佛及上师,再以普贤七支供及不退转的求菩提的心,来归依的仪轨(7、8、9颂)。这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础,入佛法的初步。在心念...菩提心。(16)即使生起后也容易衰损,因此需努力使其扩充增长(18、19颂),增长的方法即是戒、定、慧三学,三者总摄为“菩提心”。所以显乘的实践方式,摄略起来是归依与发心,细分则为归依、发心、戒学(...

    张福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3149382.html
  • 喜乐与空无(1)

    释迦牟尼佛的完整传承之中,掬取广大甚深修行成就的根本上师,则是我们可以随时亲近的。  我们的根本上师,很可能是凡夫俗子,也可能是成就菩提的人。姑且不论他们以何种形象出现在眼前,我们都必须将他当做是真实的...必须更关心其他有情众生的福社。如经典仪轨所言,加行法应该寻求皈依、发菩提心,以及四无是加,并驾齐驱。  皈依是用来区分正道、偏道。菩提心的激发,是用来区分北传大乘和南传上座部派之精义。皈依和发菩提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3555688.html
  • 喜乐与空无(4)

    自“菩萨行论”和“宝鬘论”的精华,若将二者一起研读、修行,效果更好。  如果你准备修两种主要发菩提心修行法,那么,首先要建立我他交换之平等心观。小乘的修行者,也重视平等心观,它就像对平坦无偏斜的大地...心道无上乐  这一段颂文,旨在提醒修行者每日必须做五力修行。所谓五力是:  一、牵引力:思考修行的意图。你清早起床,必须立定意向“今天我要依正法菩提心修行,尤其是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修行”。这是先做心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055691.html
  • 三论宗纲要(2)

    众生不是佛,因为众生没有佛的功德智慧,但众生若发菩提心,修菩提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阐提没有信心,不发心修行,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性,所以经中说,阐提无佛性。如果阐提回心转意,发心...有三名,实是一观。约义不同,无有二体。   第二节 权实二智  观就是智,智也是观,故有时称为观智或观慧。但有区别,凡位初修名观,久修成就,名为智慧,故前明因,次辨智果,智慧圆满,成就菩提。凡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15657396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

    于施耶。百福相等功德法聚名为世尊。若不住法云何得成诸佛体相。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不也世尊如是等。相成就者是无常故。如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诸相非相即非虚妄。非虚妄者所谓真实。以真实故名曰如来。诸相若存是虚诳矣。如经应以诸相非相而见如来。即相征求无所得故。若能远离众果悕望。乃至法身亦无所得。然恒如是不住施。即于佛身速致成满  须菩提复疑曰。若三种施皆无所得为清净因。了相...

    德施菩萨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50857594.html
  •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(4)

    危险,容易走火入魔,仁波切的回答是,他不认为这样。  提问:如何才能使菩提持续不断?  回答:不断地修。  A:在西藏如何去证明某人是某位成就者所转世或者是化身。这是第一个问题。  第二个问题,我人若...提问:佛教导众生,应以慈悲心护一切众生,对于堕落、以失去人生之生灵,请问以佛法持者,是否对其也应当以同等慈悲心爱护之,不去杀他,不去吃他,应持受戒杀,在西藏的环境上,虽菜类极少,但到了台湾,以地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11558576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──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

    发心而作是言:我当求无上菩提,安立一切众生,令究竟无余涅槃及   如来大智,如是发心求菩萨道。”菩萨道的修行,内容含括大度万   ,是大乘佛教的实践之道。一位自我期许为大乘的行者,“应如圣   教,最先发起胜菩提心。此为菩萨之所依。次受菩萨净戒学菩萨学   。菩萨行者若或不能学菩萨学,于任何时不能趣得无上菩提。是故持   戒,乃为三世菩萨行处唯一要道。”14因此,若欲实践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960062.html
  •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

    、《受十善戒经》、《佛升利天为母说法经》卷上、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卷上等;以十善法作为戒与业道兼顾者有《小品般若经》卷6〈阿惟越致相品〉等;以之作为菩萨道及菩提的有《大方广十轮经》卷7〈远离讥嫌品〉、...形成了中国传授的菩萨戒,要求从严而实践从宽的弊端。  因此,印顺法师主张︰“对佛有了充分的信解,就得从十善菩萨学起。”他说︰“以菩提心去十善行,是初学菩萨,叫十善菩萨。”他又说︰“十善正行,是以发大悲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460068.html
  • 佛教的“如来藏”思想与婆罗门教的“我”的观念

    法身与众生、菩萨、如来的关系:“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。??即此法身,厌离世间生死苦恼,弃舍一切诸有欲求,十波罗蜜,摄八万四千法门,修菩提,名为菩萨。??即此法身,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,过一切苦,离一切烦恼垢,得净得清净,住于彼岸清净法中,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,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,更无胜者,离一切障,离一切碍,于一切法中得自在,名为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0961798.html